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
图片
【哲理人生】灵性高的人,朋友都很少 这些年见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,发现有那么一些人,他们内心世界非常丰富,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感受。 用大家现在喜欢说的话来说,就是“灵性高”吧。但奇妙的是,这些内心如此有光、如此有趣的灵魂,他们的朋友却不多。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很受欢迎才对。他们不热衷表面的热闹,对人真诚,有自己的想法…… 关键是,他们中的大部分,似乎对这一点也并不觉得困扰,甚至很享受自己当下的状态。 这让我心里想:朋友多寡,到底是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过得好的标准?朋友很少,又是不是一件需要“改正”或“担忧”的事情? 很多时候,我们可能习惯把社交看作是一种“必须”,朋友的数量看作一种“成功”的标志。好像朋友越多,人脉越广,就越厉害。 结合这些年的观察,也许对于那些内心“灵性高”的人来说,他们对社交的需求和期待,可能跟我们普遍理解的不太一样。 01.对连接的“深度”有着更高的要求 想想我们一般的社交,很多时候是不是停留在表面?聊聊天气,说说八卦,发发朋友圈互相点赞,节假日群发祝福…… 这种社交,轻松、不费力能让我们感觉自己“在群体中”,获得一种即时的“在场感”和“被看见”的快感。 但对于那些内心渴望深度连接的人来说,这种表面的互动很难触动他们。他们有对生活、对人性、对世界更深层的思考和交流。 他们想要的“朋友”是可以一起探索“价值性活动”的伙伴是可以分享脆弱和真实的,是可以一起成长、一起思考的同路人。 这种深度的连接,需要时间投入,需要精神契合,更需要双方都愿意拿出“真诚”。 02.享受独处带来的宁静 我们常说,社交是需要消耗能量的。尤其是对那些情感细腻的人来说,跟外界互动,理解别人的情绪,回应不同的期待,这些都需要调动大量的“认知资源”和“情绪资源”。 如果社交不能带来高质量的连接,反而充斥着误解、迎合或者无意义的消耗,那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,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规范性活动。 反而他们在独处的时候,能感受到极大的舒适与乐趣。或许源于阅读一本书,或许源于对一个问题的深度思索;或许源于创作中的心流感受;或许源于与自身内心的对话…… 这些行为,让他们觉得充实,富有活力,甚至能生出一种内在掌控之感。 当他们能够从内心获得如此多的滋养时,对社交的“需求”自然就降低了。 他们不害怕一个人待着,相反独处是他们整理思绪、恢复能量、进行价值性活动的重要方式。 03.不愿在关系中扮演或迎合 我们有时候为了融入一些圈子,为了避免冲突,可能会不自觉地戴上不同的“面具”,说一些不是发自内心的话,或做一些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但对于那些内心有着强烈真实感且“灵性高”的人来说,这种扮演与迎合或许会让他们感觉不适,甚至是一种“内在消耗”。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,所渴望的是关系里的“诚挚”,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,能够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。 因为这样,让他们难以在不认同的话题上附和,难以对不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热情,难以在感到疲惫时强颜欢笑去社交。他们更愿意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选择离开,在没有共鸣的话题上保持沉默,在需要独处时明确表达。 实际上对这些人而言,这正是保持内心平和与一致的重要方式。如果为了取悦他人就压抑自己,就算有很多朋友,内心深处仍会生出强烈的孤独感。 前面说这么多,其实就是想说,灵性高的人朋友很少,并非他们“做不好”社交,也不是他们有什么缺陷。更多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度和他们的价值取向,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样一种社交模式:数量不多,但求质量;不为迎合,但求真诚;不怕独处,因为内心平静。 就像一句话说的:“我们在这世上所处的位置,是由我们跟别人相处的方式,还有我们跟自己相处的方式所决定的。” 灵性高的人朋友少,也许只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“如何与自己相处”,或者说他们对“与他人相处”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准和期待。 在我看来,这没有对错之分,只是不同的人生选择。 重要的是,无论你选择何种生活方式;无论你的朋友,数量是多还是少。最关键的是,你是否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?图片
—The end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